我们当前理解的工业设计,大部分是商业设计,而并非真正的工业设计。
——柳冠中
设计师介绍
INTRODUCTION DESIGNER
柳冠中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清华美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兼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光华龙腾奖委员会主席、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等。
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筹建了国内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创立了“方式设计说”、“事理学”理论、“设计文化”学说、“共生美学”、“设计学”、“系统设计思维方法”等理论,是中国设计学科的学术带头人,1989年曾被“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评为“世界设计名人”之一。新近著有《中国工业设计断想》。
- 1 -
舍本逐末、趋名逐利的设计
Q1. 国内民众目前对工业设计是否存在哪些误解?
国内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从院校开始研究起工业设计的,至今也有快40年了。近十年发展较快,但大家对于工业设计的误解还是很大。其实我们当前理解的工业设计,大部分是商业设计,而并非真正的工业设计。
引进的工业,是中国“造”,不是“制”
国内的工业并不是本土生长起来,而是引进的。而工业设计是在引进之后才开始的,自然地偏重于一些“表面”的东西。中国的制造业体量已经很庞大,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制造”实际上是中国造,不是中国制。对工业设计的误解,以及我们的转型难(包括中兴事件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工业是引进的。可能这句话说得比较重,但是必须承认,中国有工业,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工业化。
工业设计是在工业革命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思维方法,而中国则是从国外花巨资引进设备和流水线,大家都在忙着生产,没空去研究其背后的原理。固然,中国大部分企业是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不具备开发能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负责买进做生产,只担心产品卖不出去。但这到最后,国外引进的东西,中国甚至比国外做得多,做得便宜。所以改革开放40年,销售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每一个企业关注的都是卖,每个企业的销售总监挣最多钱。
没有消化,中国的工业设计即“美工”
忽略了研发(消化),来不及消化,也没有消化的基础。这些问题反映了中国的工业设计是加工型的制造,说得难听点,中国的工业设计还是“美工”,就是以外观美化、改良为主。
30多年前,轻工部领导就说过,“你们不就是在脸盆上喷个花吗?”这个观念随着时间推进有所改变,但基本认知大抵还是如此的,七八成以上的人还是认为设计即“美化”。
一般中国的工业设计公司,基本都是两个月的活,三周的设计任务。这么短的时间能做什么呢?不就是换材料、换表面处理、换颜色,或者加一个所谓的中国符号,说到底就是改良。是,引进和改良带来了效率,但是不去消化的话,只会在无形中制约了我们自己对于核心零部件的掌握,永远做不出颠覆性的创新。
国家政策指明要重视专业性的工业设计,要从外观设计提升到综合高端的设计服务。“十三五”规划更提到要加快工业设计中心的建设,设立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口号都提得很好,但为何迟迟没有行动?
我们的工业整体仍是加工型的。因为都是现成的引进,哪还需要什么设计,不就是换颜色、换标志,这哪是设计?长时间停留在这样的环境里,乃至于改革开放40年了,我们大部分企业还在引进,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设计是在引进前就已经在国外完成了的,所以嚷嚷着转型12年了,还是那么慢。
我们的生产、我们的工业基础,我们的观念都没有大转变。去年在良渚的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上,我说,工业设计不是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大家理解不了。
舍本逐末 设计的本质是“解渴”
现在国内所谓的设计,就是大家在争论材料、结构、造型,忘掉了最原始的本质部分,忘记了技术参数是怎么定的?这块没有做研究。真正的设计师要走在前端!没有前端,后端的设计只是美化改良。
我经常说我们要茶杯干嘛?是为了解渴的。现在的误区在于,我们的设计目的并不是杯子、桌子、汽车等,而是解渴、是工作的平台、是出行的方便,但国内偏偏认为产品本身才是目的,所以中国商业成功了,GDP上去了,自主核心技术却被丢失了。
设计被商业控制,但设计真正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是解决不同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解渴”的问题,这才是设计思维的本质。而企业现在还是商业思维,想着怎么从老百姓手里把钱掏出来。
都说乔布斯厉害,但是苹果是个商业机构,它要挣钱要周转,产品一直迭代在挣钱,苹果绝对不是设计公司。现在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商业化的,所谓的节假日经济,不就是为了套老百姓手里的钱吗?制造一个机遇让你去买买买,老百姓都愿意,大家感觉经济很繁荣。但实际上双11是“犯罪”,是在糟蹋资源,在腐蚀消费观念,买那么多干什么?
目前国际上都鲜少有对设计的清醒认知,因为资本一直在作祟,都是商业在做主,为了钱而生产,为了钱而开发。中国唯一的希望是我们后发制人,把设计弄清楚,超越西方。
- 2 -
设计要与科技、商业做博弈
Q2. 如您所说,大部分企业都在做商业化设计,是否不利于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如何扭转这种局面?
商业设计是工业设计的一部分,是必需的,但过度重视的话就异化了,会影响到大家对设计的认识。所谓设计,需要解决制造问题、流通问题、使用问题、回收再利用问题等,商业流通只是其中一部分,商业不是目的,制造也不是目的。制造是为了流通,流通是为了使用,使用最后要回收再利用,这是社会的一个闭环循环。
商业发展是必须的 过度重视会产生问题
商业的发展是必要的,只有流通,老百姓才能拿得到,才能有反馈。但现在整个世界包括中国在内,都在以商业为主,这是会带来问题的。我们要及时全面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设计是什么?不是满足市场!设计是引导市场,引导消费,而不是满足消费的。“消费”一词是典型的商业语言,只有消费才能挣钱。但设计不是要促进消费,设计有一个评价点是能用十年,就不要设计成只能用五年。所以我们应该是去研究用户,“用户"不等于只研究使用者,还应包括研究制造者、营销者、物流者、维修者、回收者。这里的研究并不等于是跟着使用者做调查,他们不是专家,只能给一些改良意见,而颠覆性的设计意见是说不出来的。
乔布斯的苹果绝对不是靠调研来做设计的,而是靠研究,最终拿出来,老百姓说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这就叫引导消费,引导使用,引导市场。要做到这点,我们中国还有很远的距离,所以说设计的过程需要商业流通,但是必须正确对待。
顾此失彼 时尚是短命鬼
现在整个国家处在上升期,大家关注的都是GDP,关注眼前的东西。你买了我也要买;你买一个桑塔纳,我买一个宝马;你买一个宝马,我买一个路虎,互相攀比。中国是需要经历这个过程的,但应该要多加引导,比如设计师考虑用户时不能仅仅聚焦在使用者上,维修者、运输者也是使用者啊,但在这方面,设计往往会忽略了,只考虑老百姓。比如现在大家都瞄准了小青年团体,考虑到他们的虚荣心,要做炫酷要做时尚,这对吗?这不对。现在时尚实际上等于设计了,但实际上时尚的另一个解释是短命鬼,是商业口号。短命了,才能不断推销新东西,才能卖出东西。而设计不是要短命,设计师要恰如其分,让设计符合人们的需求,并尽量延长其使用寿命,能解决问题就行。
设计要与科技、商业做博弈
设计的立命是什么?现在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设计师也在为养家糊口想办法多挣钱。为了商业的利益,为了拿到尾款,甲方叫干嘛就干嘛,放弃掉自己的立场底线。
而科技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设计一定要这样吗?能解决问题,干吗非要用高技术呢?“高”就贵了,就复杂,就容易坏。所以设计往往是平衡科技、商业的发展,落脚点是人类、社会、是我们。而人类并不能完全跟着科技走,否则未来会出现问题。科技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科技能够带来福祉,也可能毁灭人类。所以设计需要与科技、与商业博弈。
- 3 -
设计师的底线
Q3. 设计师也要养家糊口,单纯追求真正的设计,在国内是否是现实的?
医生难道为了养家糊口,就胡乱开药骗人?难道因为饿了肚子,就去烧杀抢掠吗?这是做人的基准!中国现在都忘了这一点,养家糊口也不能去偷摸抢骗呀!
设计师也是有底线的
设计师与医生、教师职业一样,也是要有良知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培养人才都忽略了职业道德的教育,只是教怎么挣钱,导致到最后可能会行骗。养家糊口是必须的,但不能不择手段,凭本事让人家接受你的设计,使社会进步,这是底线,与养家糊口不矛盾。
所有职业都有底线,钱是好东西,但得来路干净,大家都懂的,可现在为什么糊涂了呢?有的中小学上课不教好,下课搞补习,因为补习就能挣到钱。医生为了拿到医药代表的回扣,多开药,开贵药……设计师也是个职业,好好工作,好好设计,自然能拿到报酬,社会会承认的。
在教育阶段修正乱象
中国的教育需要改革,但也确实很艰巨。古而有之,十年寒窗,一朝中榜,状元娶皇帝女儿,一步登天。这背后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自己,为了地位。几千年来,这个目标的树立成就了观念。到了现代就是高考前拼命复习,争取高分,上重点大学,将来好找个好工作,挣多点钱。
所谓“教育”,“教”是教本事、教技巧、教知识,“育”是育人。但大家现在不提教育,只做教学了,所以大家都关心本事、技巧、知识,大学培养出的都是挣钱的好手。 之前就有一位北大教授说过,大学培养出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大家想过没,接受教育不该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挣钱,重点在“育”上。而我们把教育当作挣钱的工具,当作改变身份的一个台阶,这个观念要转变的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现在全民都有问题,政府暂时也解决不了,只能慢慢引导。
曾有记者问爱因斯坦光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说不记得,然后记者说你连这个都不知道,还配当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吗?爱因斯坦回答道,“这个能查到,我干嘛要记?”反观大家,都愿意记知识,至于这个知识怎么来的,不关心。教育,是要教会我们探索的,这样人类才能进步。而我们从小就是知道了答案,就不探索为什么了,这是我们创新意识淡薄的一个原因。
老师引进门 修行在自身
设计是一个综合的专业,学生要接触各种学科知识,造型学、物理学、机械学、人机学,要会价值分析,所以需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莫说四年学不完,一辈子恐怕也学不过来。所以设计这个学科,在学校里学的应该是思想和思考的方法,是教会你打猎的方法,老师教你怎么找猎物、怎么瞄准,然后你到社会上自己打猎去,所谓“老师引进门修行在自身”。教育是举一反三,由表及里,才能够由此及彼。中国不是不知道,但大家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这个。
20年前没有的学科,现在都有了,说明社会进步非常快。而学设计的学生要应对这种进步,必须学会自己在社会里寻找知识,设计师需要一辈子的学习。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不单纯是一个设计匠,也不是一个打工的,不是设计总监让干嘛就干嘛,这种我们一般只说是打工的白领。优秀设计师的脑子要清醒,知道要对自己负责,要对所在的企业负责,同时也要对社会负责,如此才算有职业道德,才是有底线的。另一方面,必须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仅能做眼前的改良,还要为下一个时代做准备,可以拿出一个全新的突破性、颠覆性的产品。
1999年,亚太国际设计会议,松下洗衣机的设计部长谈到了21世纪洗衣机的发展趋势。我说中国21世纪将淘汰洗衣机,因为我们要的不是洗衣机,而是干净衣服。我问当时日本的洗衣机利用率是多少?结果只有6%-8%。这么低的利用率,投入那么多技术做研发有意义吗?能看到这个、能看到本质需求的才是真正优秀的设计师。
中国人实际上是很聪明的,像方太的水槽洗碗机和老板电器的排油烟机都是很好的例子。如果我们观念理清了,思想方法理清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应该是很强的。
- 4 -
新材料与设计互为推进
Q4. 在您看来,新材料跟设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刚才实际是从设计的道德、设计的人才培养,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推动设计发展、推动企业转型,推动社会产业转型方面来讲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应该承认科技的进步,比如材料革命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如果没有电,就不会有电话,更不用谈设计。
材料革命、科技推动社会进步
科技的进步、材料的革命自然会带来社会的进步,可以给设计师更多的创新手段,更多的设计机会,解决更多的设计问题或社会问题,即所谓的“物质决定精神”。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设计师提出一个解决方案,目前的材料却无法满足,这反过来就给材料研发提供了一个课题和压力,科学家要攻关改良,去创造设计所需要的材料,那么新材料就出现了。所以新材料分两种,一种是正常的研究中诞生的;另一种是需求倒逼材料转型,改变性能的。
举个科技进步的例子,宇航服能测出宇航员的心跳、心率、血压、血糖,数值精确,但价格昂贵。这个技术转民用就是血糖仪,大家不需要去医院里等半天,拿针扎疼一下,等结果还要再耗上大半天。之前,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转化了宇航服上的技术,让老百姓在家里边不用扎针,就能够测量血糖。他把东西拿来让我们设计,认为设计就是改外观。
一个小黑盒子,不扎针就能测出血糖,但是必须要测半个小时,被测人必须保持情绪稳定,不能动,不能激动,测得非常准。这其实放在一个普通老百姓身上是不对的,半个小时不能动,而且这个血糖仪买下来要几万块钱,一般老百姓都没有这个消费能力,还不如到医院去查,查得更准,而且能马上开药。所以我们跟他说,你的设计定位错了,技术虽然高,但对老百姓没有意义。我们要的不是准,你即便准了,最后开药还是要到医院去,还是得再查一遍。家用血糖仪的目标跟医院、跟航天飞机用的目标和定位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设计,反过来要修正它的技术参数,不要那么准,只要有趋势就行了。另外,你让老人家一动不动那么久测血糖,他坐不住啊,所以要调整参数和技术要求。他们重新做了研发,一年后东西才出来。
设计给材料研究提出课题
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是技术的参数是否适合人,那是两回事。所以材料革命了不起,但是材料如果不能应用(所谓应用就是具体人、具体环境与条件),设计就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设计往往要给材料和技术提课题,使之发挥作用。
刚才也说了,材料研发非常重要。但材料研发以后用在哪?更重要。现在中国也是有很多发明专利,都锁在柜子里没有用,不能落地。要落地就是要研究生活,研究需要,而研究生活也需要设计。材料革命很大部分的刺激来源于生活的需要。比如马桶,再好也需要再买个马桶刷,因为马桶冲了以后还冲不干净,需要刷。我们搞设计的就要提问题了。原来烧结的釉表面是结晶的,不会藏污纳垢,但拿放大镜一看,上面都是小孔,所以还是会沾,要用马桶刷。那么其实可以提出一个颠覆性的创新,革掉陶瓷马桶的命。陶瓷马桶笨重,运输不便,而且陶瓷原材料越来越少。但全世界都还在做陶瓷马桶,被概念束缚住了。其实纳米材料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表面不沾。但因为马桶需要承重,有一定尺度,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马桶是这样的。如果把这些问题都解决的话,干嘛非要陶瓷呢?
这是表面处理的问题,别的材料也是能做到的。这同时也提了一个新问题,为什么厕所要铺瓷砖?也是因为好清洁,对不对?但是老人摔一下就完了,所以厕所恰恰应该是软的,不怕摔,这又是一场材料革命。如果材料能实现的话,厕所就不是陶瓷的,就不是硬的,而是软的。有要求才会有进步,这就是材料跟设计的密切关系。纳米材料出现后,还没找到一些较好的应用点,那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处处都是应用例子。找到了应用,那技术又往前走了,对吧?
后记
采访过程中,柳老师一度越讲越激动,边说边用手敲桌子。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设计是要代表趋势、代表未来的,所以设计要往前看,必须走在社会的需求和基础研究的前面。这是我一再强调的,设计师要关心的,不是want,而是need。真正的设计要考虑将来,如此才有新的真正的创新动力,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回到初心,即设计的本质。”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材料馆
采访、采编:黄小芳
25赞 5评论 4601人气
50赞 3评论 6758人气
10赞 1评论 2738人气
16赞 4评论 3476人气
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
小小心意,大大鼓励
最高赞赏200元
使用支付宝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当前余额:¥0.00
支付操作会向你普象账户的注册手机号发送验证码
请注意查收
扫一扫添加
普象商务
扫一扫添加
客服微信
扫一扫下载
手机APP
标题传达出来的精神让作为设计师的我倍感焦作,最初设计是为了商业服务的,反过来像搞纯艺术那样自娱自乐,那么设计师还有什么存在价值?难道要走梵高的路吗,但是千千万万个设计师有几个成为下一个梵高?
工业设计师都活不下去,何谈颠覆,用爱发电吗
资本家看了落泪 犹太人看了下跪
“没钱,在正义的律师也会被饿死的”
另一个维度的想法,设计师们能理解,甚至早就发现了柳老的想法,也理想这样的工作状态,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妥协,不是吗?
先吃饱肚子,再谈情怀,设计诞生之初很重要一方面就是为商业服务的。
他说的文章我认同,,但解决方法,,根源,,是贫富差距,,不是某一个小问题
不光是设计行业,,所有的行业都在追求利益,,医生开假药的不是·没有,,,教师开补习班的多得是,,为什么,,因为巨大的贫富差距下,,人们都没有安全感,,只有努力赚钱才能提升安全感,,,只是一味的在小方面缝缝补补没有用,,,,解决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解决贫富差距,,不然问题始终存在,,要让有钱人和没有钱的人在物质消费层面基本持衡,,,,这样才能让这个浮躁的社会彻底静下来,,让学者安安静静搞学术,,设计师稳稳求设计,,医生安安稳稳开药。这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
说的倒是很好,,但是现在商业社会不允许呀,,有钱,你就是爷爷,没钱你就是孙子,,没钱连病都看不起,,,,巨大的贫富差距下人们都准求商业利益,这是必然的,,你要是保证没有贫富差距,,没有特权阶级,,那设计师也就去追逐真正的设计了,,,,
衣食住行,,自己都保证不了,,你说怎么办??饿着肚子能搞设计吗???
多劳多得是对的,,但是差距太大了,,巨大的贫富差距下社会已经朝畸形方向发展了。
用设计驱动人们的生活生产,改变使用方式改变CMF设计,让产品更加美观易于使用,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设计师的思维想法应该要始终围绕这一点。
然而中国大多数工业设计师难就难在,工资水平又低,做慢了提成少,做快了想不周全,导致很多产品的设计就是一种不恰当的堆砌,无意义的线条,奇怪的曲线造型。而且再加上各公司审稿人水平眼光不一,财力规模水平不一,几个设计师做一个项目,辛苦做的被pass,感觉心累。
最后,还是要满怀希望,中国工业设计行业不管商业设计还是纯粹的工业设计一定可以交融
中国的设计师要与养家糊口博弈,要与整个扭曲的价值观做博弈,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人需努力!但愿站不断努力之后站在尖端的设计师能够认清商业设计和工业设计做到真正的引导,不忘设计初心!
柳老观点的核心出发点:responsibility
啥时候工业设计师涨工资?
他的这种说法害了不少人,
没有商业得工业设计不叫工业设计,叫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