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茧,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切断了与外部世界的所有联系。
A:“我觉得这个产品定价超过XX元就没有人会买” 。
B:“可是我问了身边的人都觉得卖XX元很合理啊”...
C:“这个就是现在最流行的款式了”。
D:“为什么我觉得并不是很好看呢”…
E:“这个东西我们家从小用到大的啊”。
F:“我人生中第一次见到这个东西”...
以上对话发生在最近与不同朋友间关于商业企划,产品设计的研讨过程中。这种矛盾与撕裂感让我突然觉得有必要好好思考一下信息茧房这个话题了。
被剪开的蚕茧
何为信息茧房
茧一般指蚕在变态发育过程中吐丝将自己包裹起来后形成的白色个体。在这一过程中,茧对于其中的蛹虫来说就如同一间密不透风的房间。故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之为茧房。
如果现实物质能够形成“房间”,困住我们的肉体,限制行动自由。那么虚拟信息同样可以形成无形的包围网束缚我们的精神,蒙蔽我们的双眼,影响判断力与思考能力。这便是“信息茧房”。
茧
产生原因
1.信息来源的单一化
相当一部分设计师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可能就只有手机里的几款社交软件。由于用户画像的客观存在,我们极易被有意识地推送那些符合我们个人喜好的信息。比如你爱看的视频,喜欢的产品,爱吃的食物等等。而当你在看似无意识的情况下点击阅读这些信息时,你的用户画像将变得更为清晰。前端与末端形成一个完美闭环,最终让你的信息渠道变得窄化。
2.社交圈子的高度同质化
作为一名设计师,平时的社交圈子里可能有半数以上都是同行。同行和同行之间很容易产生共鸣,演化出对于一般事物相似的善恶喜好。从正面看,在这种观念的加持下,设计师彼此间可以产生更深的纽带,共享更多的有用信息。并且从某种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和能力。但是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则是可能会让我们一同筑起更厚的壁垒,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阻隔来自其他行业的意见与建议。
3.盲目自信
相信大家都有听过“愚昧曲线”或者“认知曲线”。其实它们在学术上有一个专有名词:邓宁-克鲁 格效应。
认知曲线
邓宁-克鲁 格效应是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摘自网络)。
通俗来说就是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观点本身却经不起任何推敲。而令人感到吊诡的是,许多认为自己已经达到平稳高原的人实际上一辈子都深陷在愚昧山峰之中。
阿吉设计的香水
所以,我们讨论的话题变成了如何扩大茧房的面积。根据上文提到的茧房成因,很容易总结出以下几条对策。
我们可以刻意的去点击一些合理合法但平时不太感兴趣的话题与链接。如此周而复始,你会发现视频与社交软件里出现了许多之前从未了解过的题材,整体内容丰度大大提升。此时你的茧房面积其实就已经增大了。
2.尝试去学习其他领域人的知识与经验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我们不断努力钻研自身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度时,一定也要注重积累其他领域知识的广度。就比如前文提到与客户“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如果我们的茧房大到完全足够包裹下对方的茧房时(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在设计之初提前考虑到客户后续的生产成本、落地性等潜在问题。从而综合考虑,给到最平衡的设计方案;站在客户的角度,给明清晰的设计方向,多给一些设计时间与预算,多一些信任),相信很多项目都可以顺利的推进下去。
这里还有个有趣的点。知识面越广、社会地位越高的人的茧房面积也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其壁也越厚。因为原则上茧房壁厚的增加源自于对先前成功经验的不断积累。
在这种背景下,要再让自己去谦恭地学习和改变其实是有难度的。如何以一个平常心跳脱出原本的社交圈,去跨领域、跨阶层的接触他人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事情。
阿吉设计的香水
3.来自古人的智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多问题的答案在书中早已有了“黄金屋”。为人处世也是百闻不如一见的。多出门走走,多与人面对面地平等交谈。收获也需比你整天坐在电脑前刷社交软件要大得多。
本文章版权归 挠头阿吉丨龚允吉 所有,禁止匿名转载及个人使用,任何商业用途均需联系原作者。
举报
同意,全知全能才算是突破茧房,那是神,只要有边界,都算还在茧房里,普通人能做的只能是扩大自己的茧房
大数据的推送信息是最大的茧房,想想都觉得可怕。互联网上的牢房
真是一个有深度的男人,爱了
看完老哥的文章,希望可以破茧成蝶,出去看看~
鄙人不才,让我用心经里的一段话告诉你萤房的边界在哪:故知般若波罗蜜多咒,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666
学习了
nice job!
感觉现代人都是在茧中,信息真假有时分不清了
棒棒哒!
好文